武当特产 / 十堰特产网

竹溪黄连

admin 2954

黄连是是一种中药材,药用价值很高,竹溪黄连是十堰市竹溪地区出产道地中药材品种,竹溪县是最早受到国家表彰的”黄连之乡”。

a58d77b6bc254a0384fa4806908fbc50.jpg


质量特色

经植物普查, 竹溪境内植物多达2200余种, 其中药用植物1200多种, 故有“竹溪草木半是药”之说。其中,竹溪黄连属味连,又称川连、鸡爪连,以其外形酷似鸡爪得名,竹溪县是最早受到国家表彰的”黄连之乡”。这里所产的味连、川连、佛手连等黄连,医药界俗称北岸连,外观金黄色,截面菊花形,小檗碱含量高,经药检机构认定,质量居国内8种黄连之首,被医药专家列为正品。竹溪县的黄连分布广泛,根状茎表面呈灰黄色或黄褐色,截面为菊花形,主要药用成分小檗碱等含量均超出《国家药典》标准,被《神农本草经》列为上品,还被收录入中国首部《竹溪植物志》。

地理环境

竹溪县,地处川、陕、鄂交界处的秦巴山区,南部与巫溪交界,毗邻黄连的起源地。此地高山密林、河谷曲流,为黄连这种珍贵药材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。

《竹溪县志》中记载:”黄连,为本县传统产品,原多系野生和零散栽植”。黄连喜冷凉、湿润、荫蔽,一般分布在1200~l800m的高山区,需要温度低、空气湿度大的自然环境。而竹溪县南部多高山密林,1200米以上高山类土地40多万亩,年平均气温8-12 ℃,年降水量1200-1500mm,年无霜期150-220天。林密荫蔽,气候寒冷,雨雪充沛,多霜多雾,在这种气候环境下,黄连生长缓慢,根茎却愈发坚实,茁壮成长,药效成分在根部慢慢累积,形成了品质优良的”竹溪黄连”。

竹溪1200m以上区域土壤表层为富含有机质的腐殖质土,微酸性,适宜种植黄连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7%~13%,含水量最高时可达42%~47%,具水稳性团粒结构,含钾、氮较丰富,有利于黄连健康生长、根茎充实,有利于主要药效成分小檗碱、黄连碱、巴马汀的生物合成。2013年竹溪县丰溪镇出产的”竹溪黄连”经过检测,其主要成分:小檗碱含量6.3%,黄连碱含量1.9%,巴马汀含量1.6%,浸出物高达26%,分别超过《国家药典》2010年版一部标准的0.8%、0.3%、0.1%、11%。竹溪,这片世外桃源之地,护佑着”竹溪黄连”长成为祛病利人,品质上乘的良药。

产地范围

竹溪黄连产地范围为湖北省竹溪县丰溪镇、泉溪镇、天宝乡、桃源乡、向坝乡、杨家扒综合农场、源茂林场共7个乡镇农林场现辖行政区域。

历史文化

竹溪黄连自古便是当地山民的常用药,用以清热解毒、燥湿杀虫,用途广泛,疗效显著。旧时代卫生条件差,竹溪山区气候潮湿、当地山民饱受疾病的困扰,而黄连是泻火、清热、燥湿、解毒、杀虫的良药,可治疗湿热痞满、呕吐、泻痢、黄疸、高热神昏、心火元盛、心烦不寐、血热吐衄、目赤牙痛、痛肿疔疮等,外用治疗湿疹、湿疮、耳道流浓等。许多百姓赖”竹溪黄连”祛病而活,久而久之,这里的人们把”竹溪黄连”称之为”救生根”,竹溪民间流传这这样一句话,”藏银藏金,不如藏黄连一斤”。
另外早在明清年间,竹溪黄连就出口东南亚,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,竹溪黄连作为外贸出口的重要有机农产品,出口日本、东南亚国家和地区。改革开放的1978年, 竹溪收购黄连34300公斤,出口3万公斤,为历史最高纪录。

历史起源

《竹溪县志》记载:竹溪黄连人工栽培始于清末。

民间传说:清朝末年,一位名为蒋银狗的四川药农因为躲避动乱迁到竹溪南部山区,得到了山民的热心帮助。他发现当地的野生黄连品质很好,是当地山民最需要的药材,但是产量却有限,遂在此地尝试人工栽培黄连,获得了成功。因为感激山区百姓的接纳和照顾,他把人工培育黄连的方法教给了附近的村民,使得黄连栽植的方法在竹溪得到了推广。从此,竹溪黄连种植规模日益扩大,至民国初年,仅丰溪镇一带就有多达三个半保(村)集体种植黄连。

抗日战争时期,竹溪黄连生产逐渐衰落,至建国元年1949年,竹溪黄连产量仅为25担。建国以后,在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下,黄连栽植业快速发展起来。早在1956年,竹溪县委县政府选派黄连种植能手——桃源乡柳树坪村一位四川籍农民当代表,出席全国群英会时,总理亲手将书写有“黄连之乡”4个金光闪闪大字的锦旗授给竹溪代表。七十年代,竹溪县黄连年产量已经超过500担,开始作为特色产品对外贸易出口。2013年,竹溪县黄连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,年产120万公斤。

发展之路

竹溪是”黄连之乡”,经过统计,适宜种植黄连的土地面积约为5万亩,独特的地理环境,丰富的自然资源,是竹溪发展黄连产业的基础和优势。

为了把以”竹溪黄连”为主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变为产业经济优势,发展壮大竹溪中药材板块经济,竹溪县委、县政府邀请医药界专家、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和科研院所行家进行了反复”会诊”。专家教授智囊团提出了”运用科学发展观和工业化理念,指导黄连产业化建设,因地制宜地发展以黄连为主的林药产业,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;将发展黄连产业作为农民增收、财政增效的绿色财源产业,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;延长林药产业链,提高加工附加值”等重要意见建议。

县政府利用区域气候的优势,在丰溪、泉溪、桃源、向坝、天宝等高寒乡镇和国有林特场,建设以竹溪黄连为主要产品的林药产业带8万亩,大力引导农民生产黄连等安全无公害绿色有机药材。同时,在实施生态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情况下,县药材产业化办公室和涉农科技部门、医药企业、药技协会、黄连研究会等机构及民间药协组织,鼓励和扶持农民科技兴药,创新黄连栽培模式,采用黄连仿生栽培、林下黄连栽培等技术,解决林连矛盾,使得林连和谐共生。

2013年,”竹溪黄连”总产值达1.5亿元。有3万余药农受益于黄连种植业,靠种植”竹溪黄连”走上致富之路。

在2014年5月16日,国家质检总局发布2014年第55号公告,正式批准对“竹溪黄连”实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。

上一篇:武当葛根

下一篇:房县香菇